上传作品
|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名家访谈>做挖掘和传播优秀农耕文化的耕耘者|访襄阳市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赵立群先生

做挖掘和传播优秀农耕文化的耕耘者|访襄阳市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赵立群先生

作者: 新时代摄影
发布时间: 2020-05-25
浏览量: 914

       农业产生于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农耕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第一种文明形式。四大古国(中国、印度、古巴比伦、古埃及)是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而中国是农耕文明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且至今仍广泛存在的国家。因此,中国是世界上农耕文明和农耕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国家。

——访襄阳市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赵立群先生

本刊记者:余荣松,责任编辑:郭小娇

image.png

《抢收之赛》赵立群/摄

《数码世界》杂志赵主席,感谢您在万忙中接受我的采访。请谈一谈您是如何与摄影结缘的?

赵立群:接触摄影,缘起上世纪80年代中期,署假期间我陪家人去四川九寨沟等地旅游。当时的想法,出去一趟不容易,应该拍点照片记录一下。于是就同家人商量,买了一台日本理光相机(已记不清型号),拍了5卷胶片。从此就爱上了摄影。80年代末,去了一趟欧洲,带了40个胶卷,还感觉不够用。2005年,买了台佳能350D,从此成为业余摄影“发烧友”。2014年退休后,开始涉足专题摄影。现阶段摄影可以说已成为职业。


image.png

《播种者之乐》

《数码世界》杂志据了解,中原农耕文化,是您的一个重要摄影选题。请问,您是怎样看待中原农耕文化的?

赵立群:农业产生于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农耕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第一种文明形式。四大古国(中国、印度、古巴比伦、古埃及)是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而中国是农耕文明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且至今仍广泛存在的国家。因此,中国是世界上农耕文明和农耕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国家。

  在距今6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时期,出现了大型定居村落,农业开始进入锄耕(或耜耕)阶段。距今4000多年的龙山文化时期,中原农业由锄耕阶段进入犁耕阶段。传统农业以使用畜力牵引或人力操作的金属工具为标志,而铁犁牛耕为其典型形态。

  大至从夏朝开始,黄河流域逐步从原始农业过度到传统农业阶段。周朝晚期,铁制农具在中原渐次使用。春秋到汉代,中原农业已有“五谷”之说。两汉时期,中原冶铁业已十分发达,除铁犁外,还有铁齿耙、钁(相当于铁镐)、耧车(播种用)等。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保墒防旱为中心的精耕细作技术体系在中原地区已基本形成,主要标志是耕—耙—耱—压—锄相结合的农业耕作技术系统化。这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传统农业的显著特点是:男耕女织,规模很小,分工简单,自给自足。先秦时期民间流传的《击壤歌》有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就是当时生产生活方式的写照。历史上,游牧文明经常因无法适应环境而较快消失,而农耕文明的地域多样性、产出稳定性和历史传承性,是中华文华至所以延绵不断、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农耕文明、农耕文化是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聚族而居、精耕细作的农业文明,孕育了内敛式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文化传统以及相应的农政思想、乡村管理制度等,这与今天提倡的合谐、环保、低碳理念是一致的,因此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致的。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相对于海洋文明而言,农耕文明守望田园、顺天应命、自给封闭的特性,在近代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也是清代走向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image.png

《寸土寸金》

《数码世界》杂志请您谈谈拍摄中原农耕文化的意义。

赵立群: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其一,中国是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传统农业大国,中国的农耕文化在世界上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影响力和史料价值。其二,中国部分传统农耕方式正在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或者说行将消失,对其进行抢救性记录和再现,对于当代人了解农耕现状,对于将来研究农耕历史,既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又具有历史意义。其三,目前,中国的农耕方式从古老落后的牛耕人挖到机械化耕作再到工厂化、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并存,这种通常在跨越几个世纪的演进中梯次出现的代表不同生产力水平的农业耕作方式,同时存在于21世纪之初的中国。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记录和研究这种状况和现象,进而探讨各类生产方式对人类生存状态(生产关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社会学、生态学和发展经济学的意义。其四,传统农耕方式在中原地区以及其他欠发达地区将长期存在,在当下和可预见的未来仍然是部分农民谋生的基本手段。农业、农民问题,是中国实现全面小康、走向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全局性问题。而农业耕作方式的现状和演进,是研究中国农业和农民问题的一条主线。用影像的方式对其进行记录和传播,可以进一步深化社会各界对“三农”工作的认识和重视,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image.png

image.png

《丰收之乐》组照

《数码世界》杂志请问您是如何产生对拍摄中原农耕文化的兴趣的?

赵立群: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是“回乡知青”,在农村劳动过9年;1977年改革招生制度后,我考入襄阳农校(中专),学习农学专业;毕业后在襄阳市农委工作了九年,期间又脱产两年学习农村经营管理专业(大专);后调入襄阳市政府办担任市政府副秘书长期间,又分管“三农”工作。因此,我对“三农”问题比较熟悉,对“三农”工作一直很有感情。特别是学习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即2018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我国“有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要“切实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推进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的论述后,使我对拍摄农耕文化认识更深刻了,劲头更足了。党中央、国务院这一重要论断和要求,对我们摄影工作者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性课题:挖掘利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弘扬农耕文明。我深感拍摄好这一专题意义十分重大。

image.png

《颗粒归仓》

image.png

《连笳脱粒》

《数码世界》杂志请您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怎样才能拍摄出有价值的农耕文化作品?

赵立群:首先,要对农村、农民和农业有深厚的感情,带着感情下去拍摄。这是拍好农耕文化的根基。其次,要对农事活动、农耕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做好“功课”,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找准主题,突出重点,拍出有价值的作品。否则,如果对农事活动、农耕文明不甚了了,一知半解,那就可能把个别当一般,把糟粕当精华,拍出的作品就缺乏典型意义,不能打动人,甚至可能闹笑话。第三,要深入下去,不怕吃苦。传统农耕方式大多地处偏远地区或者山区,摄影师必须沉下去,成为农民的朋友、农业的内行。拍摄时必须与农耕者“同甘共苦”,比如,农民用牛耕田,摄影师往往也要下到田里去,才能拍出生动、传神的照片。第四,要有耐心和恒心。就一张(一组)照片而言,要想光影好、背景好、神态好,就必须耐心等待时机,抓取“决定性瞬间”,尽量避免摆拍。就农耕文化这个专题而言,可以说是博大精深,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而必须坚持数年,不断丰富内容,积累经验,挖掘深度,拓展内涵。就我本人而言,感觉这个专题很有拍头,很有意义,准备在今后若干年里继续拍下去,为挖掘和传承优秀农耕文化而不懈努力。


image.png

《老农民新形象》

《数码世界》杂志您涉足摄影30多年了,请和广大摄影爱好者分享一下您从影的体会和感悟。

赵立群:我体会摄影人要坚持“三个立足”:一是立足于身边的人、事、景。不少摄影爱好者喜欢“远足”到著名的景区拍“大片”,这当然无可厚非,游览下祖国的大好河山,拍点赏心悦目的风光片,也挺不错。但要想拍出点成果,让自己的摄影作品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应该立足于自己身边和周边的人、事、景,“就地取材”,则更容易成功。其实,我们每个人身边值得拍摄的题材都很多,选择自己比较熟悉且有社会意义的内容,认真去拍,坚持拍下去,一定能够拍出有价值的作品。如果舍近求远,往往是事倍功半。二是立足于自己的爱好和认知。拍什么,怎样拍,拍多久,这些要从自己的爱好和认知出发,而不要跟风,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有太多的功利性。自己喜欢的,熟悉的,认准了的,无论是否被别人认可,是否能登上报刊杂志,是否能得奖,都就坚持拍下去。“板凳能坐十年冷”,“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如果你的作品有价值,又拍的不错,相信最终一定会被别人、被社会所认可。如果赶潮流,看到很多人在拍的某个题材或别人得奖了的题材,你也急忙去凑热闹,那就很可能只是凑个热闹而已。三是立足于践行摄影人的社会责任。我们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世界正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摄影人作为文艺工作者的一个门类,要胸怀全局,登高望远,努力为时代进步鼓与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吸引、引导、启迪人们必须有好的作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也必须有好的作品。所以我们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作品”。拍摄出对广大人民有感染、启迪、激励作用的好作品,当是我们摄影人一生的追求。


image.png

《小憩》



摄影image.png

摄影师   赵立群       

      湖北谷城人,退休前任襄阳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现为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湖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襄阳市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涉足摄影30余年,其《挑灯夜战》《奋斗者的欢乐》《丰收的喜悦》等多幅作品在《中国摄影报》等国家级媒体上发表;《暮归》获“湖北省第24届摄影艺术展”(省级届展)银奖;《襄阳晨曦》等5幅作品分获湖北省届展铜奖和优秀奖;“家庭农场主”专题摄影先后分别获选参加2019第八届大理国际影会和“第三届国际摄影研讨会暨2019丽水摄影节”展出;30多幅摄影作品在“中国摄影家协会·影像中国网”在线影展中展出(2019年8月);《汉水接天靓襄阳》等八幅作品被襄阳市档案馆收藏;主拍的《中国有机谷》大型画册已正式付印。